清末胶东半岛十七个州县只有三个要缺,福山

冲繁疲难,是清代中期之后在地方区划中采用的一种“等级评定”制度。即根据州县的实际情况,从“冲、繁、疲、难”四个字当中选取相应的评定,有的四字均沾,有的一字也无,有的三字、两字、一字不等。

不同的字数评定,对应的是州县主官的不同“缺级”。《清实录乾隆朝实录》载:

“查各省道、府、同知、通判、州、县、等缺,有冲、繁、疲、难四项、三项、二项、一项者,因分为最要缺、要缺、中缺、简缺。”

以上虽然分为四等,但通俗一点来理解,就相当于重要岗位、中等岗位和普通岗位之间的区别。

也就是说,从表面上看,大家都是知县或者知州,品级差不多,但岗位的重要性并不相同。重要岗位可以优先提拔,而中等岗位和普通岗位一般只能先到重要岗位上过渡之后,才有升迁的机会。如果参考现在的情形,可以理解为强县、中等县、弱县的关系。

强和弱,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。在清代中期,钱粮、人口是主要指标。而到了清末,因为对外通商的关系,“洋务”又成为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。

胶东半岛(登莱二府,加上清末的胶州直隶州)地处海隅,境内丘陵较多,耕地、人口与山东内地相比并无优势,因此在清代中期之前不属于重地,“要缺”很少。不过,后来随着烟台、青岛的开埠,这里逐渐成为对外通商之重地,“要缺”也相应增多。

到了宣统年间,胶东半岛“要缺”的数量基本固定,为三个,即:福山县、潍县和胶州。

其中,福山县和胶州的地位之所以重要,主要因为靠近烟台和青岛的缘故。福山县本非要缺,烟台开埠之后,同治五年清廷才下令将福山县知县升为“要缺”。而胶州位于半岛西部,临海傍河、地广人多,本来的评级就是“冲、繁、难”,属于莱州府治下的要缺。青岛开埠之后,胶州更进一步,由山东巡抚周馥建议:“胶州为沿海要缺,冲繁倍于往昔,请改为直隶州。”也就是说,到了清末那几年,胶州的级别已经升为了“直隶州”,不再归莱州府管辖。

潍县当时的评级为“繁、疲、难”三字,因此知县也定为“要缺”。值得一提的是,当时潍县属莱州府,府城掖县的知县也只是“中缺”而已,后者的评级为“疲、难”,与潍县相比,少了一个“繁”字(政务纷纭者为繁)。

不过,以上评级引用的是宣统版《山东通志》的记载,与民国时期编撰的《清史稿》有所出入。在《清史稿》中,潍县的评级为“冲、繁、难”;而掖县的评级为“冲、繁、倚”(倚字代表附郭县)。

《山东通志》和《清史稿》在修撰时,都有官方档案为参考,可能因为引用资料年代的不同而有所出入,但不太影响对州县重要性的理解。

清代中期之后,登州府管辖一州九县,莱州府管辖两州五县,合起来共十七个州县,后来胶州虽然升级为直隶州,但州县总数没有改变。

按照宣统版《山东通志》的记载,这十七个州县当中,除了福山县、潍县和胶州这三个要缺之外,还有七个中缺和七个简缺。中缺分别是:蓬莱县、莱阳县、宁海州、文登县、掖县、昌邑县、即墨县。简缺分别是:黄县、栖霞县、招远县、荣成县、海阳县、平度州、高密县。

当然,这都是一百年之前的评定标准了。百年之间,胶东县域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。以黄县为例,百年之前为“简缺”,如今堪称“要职”了,荣成亦是如此。(本文作者:耳左月)

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zhaoyuanzx.com/zyshj/10331.html

网站简介| 发布优势| 服务条款| 隐私保护| 广告合作| 网站地图| 版权申明

当前时间: